绿染达拉特生态惠民生

发布时间:2014-08-19

字体:

返回

《鄂尔多斯日报》8月17日 经济导刊 6版刊登

    达拉特,地处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南岸,在黄河“几”字弯的怀抱里,达拉特的版图就像一片树叶,翠绿而迷人。
    金秋八月,当你踏上达拉特的土地,无论是在沿滩、梁外,还是在库布其沙漠,你会被这里的绿色所吸引。漫山遍野及高低起伏的茫茫沙海,爬满了胡桃、山杏、油松、沙棘、沙柳、柠条、苜蓿等植物。
    达拉特旗总面积8200平方公里,辖8个苏木镇,130个嘎查村,拥有36.5万人口。近年来,达拉特旗的林业工作以“科学发展,富民强旗”为中心,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主线,以“全面发展现代林业、重点建设生态林业、加快培育经济林业、着力打造形象林业”为引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管理工作,狠抓林业产业发展、城防林生态圈建设、数字林业建设工程,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全民义务植树、企业造林、非公有制造林、大户造林,实现了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沙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良性互动的局面,截至目前,全旗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工程213万亩,全旗林业用地总面积达到62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8.21%。林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实现了企业增效、社会增绿、农民增收的“多赢”目标。

播洒绿色
    回忆起治沙初期种树的情景,中和西镇官井村前任支书杨俊英指着前面那片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柳和杨树说:“当年这里全是一片明沙,不长一苗草的,我们刚在这里种树时成活率很低,因为风沙大,种进去的树不是不长就是干脆被风沙活埋,尽管如此,我们始终没有打退堂鼓,如今这片绿色足够10万多亩,不容易啊!”
    达拉特旗由南向北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库布其沙漠区、黄河南岸冲积平原区三个自然单元,其中库布其沙漠区面积达3920平方公里,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这片土地长期遭受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全旗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达900多万亩。加之“十大孔兑”每年向黄河输入大量泥沙,致使黄河河床不断抬高,严重影响中下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沉寂多年的荒漠,绿色成为达拉特人生态建设的永恒主题。
    近年来,达旗旗委、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基本建设,纳入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按照建设“绿色大旗、生态强旗”的目标,不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造林,形成了以工程造林为主体,社会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共同发展的造林绿化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进程,创造了“人进沙退,遍地绿色”的奇迹。
    依托国家重点生态项目,先后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林业生态工程,自2000年以来,全旗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工程213万亩,设置沙障1.5万亩,修筑两条穿沙公路全长120公里。治理区初步构建起了以乔、灌、草与带、网、片相结合,功能完备的区域性生态防护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尊重自然规律,始终将“科学治理,科技兴林”的方针贯穿于生态建设全过程;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指导、分区治理的原则,采取乔灌草、造飞封相结合,工程措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同时结合生态建设的难点、重点问题,筛选、配套了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全面推广了覆盖造林、容器苗造林、生根粉、保水剂、苗条保湿、机械化栽植等一系列抗旱造林实用技术,有效提高了造林质量,带动了全旗生态建设实现由直播造林向植苗造林、分散零星造林向规模造林、人工造林向机械化造林的大转变,使全旗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持续“双增长”。
    坚持“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流转”,实行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推行“五荒”拍卖治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引导民营企业进入防沙治沙领域,鼓励多种所有制参与生态建设,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治理和开发聚集,形成了政府投入、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的新格局。“十一五”以来,国家、自治区和市旗两级财政、各企业以及社会各界投入生态建设的资金达到了11.1亿元。
    如今,在达拉特这片土地上,从山野沟壑到荒原大漠,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飞绿叠翠,郁郁葱葱,绿色已成为达拉特的主色调。


守护绿色
    他叫池大财,中和西经营林场纳林沟作业区的护林员。在达旗,像池大财这样每天在林地巡护的护林员有1106人。这些护林员默默无闻,恪尽职守,为达旗生态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有人说,护林员是“森林的眼睛”。而我们见到池大财时,发现他的眼睛确实很特别,机警且富有穿透力。生态建设需要这样的眼睛,森林守护需要这样的眼睛。池大财把护林员的工作看得很神圣,他说:“我护林已经有22个年头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敢有半点懈怠,一丝一毫的麻痹大意都有可能给森林酿成大灾难,所以我必须时刻瞪大自己的眼睛……”
    多年来,达拉特旗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方针,科学决策,强化措施,加大投入,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针对全旗“十年九旱,灾害连年”的自然规律,对全旗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种养结构、养殖方式、人口布局、产业化发展、资金使用方式进行了“六大调整”,在全国率先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和标准化舍饲养殖,全面推进人口转移,减少农牧民,致富农牧民。根据全旗生态植被状况,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规划,确定了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启动建设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开创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按照国家生态建设标准,全面贯彻落实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目标责任制,将森林草原防火、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和禁牧工作列入旗对苏木镇的年度目标考核,建立了以森林公安和全体护林人员为骨干的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制定了科学严密的防火规章制度,组建了专业化的防扑火队伍,狠抓火源管理和实战演练,建立了基本覆盖全旗的监测网络,取得了多年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的良好记录。按照“预防为主,科学管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为目标,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体系建设,有效遏制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确保了林业生态建设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不断加强林业执法工作,健全完善了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专家评审制度、林地用途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林地保护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乱砍乱伐、毁林种地、乱捕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破坏行为。
    针对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启动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国家重点公益林监测和补偿工作。截至目前,全旗集体林业用地面积447.77万亩,已确权450.1万亩,确权率达到100%,林权证发证面积450.1万亩,发证率达100%。

财富绿色
    “靠沙,养沙,吃沙”,林上经济、林下经济一齐发展,拓宽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沙漠里是树,树下是苜蓿草、食用菌、中药材,林中养鸡等……充分利用了空间,开发了土地的潜能,创造了最大的价值。
    ——东达蒙古王集团年产10万平方米刨花板项目是林沙产业发展的典范。年利用沙柳13至15万吨,年创造产值2亿元。
    ——中和西镇官井村,全村沙柳苗木年销售量达500多万株,仅此一项可为农牧民创收70多万元。
    ——吉格斯太镇乌兰壕村的白永胜大爷有5个儿子,他种树种了大半辈子,对树的感情可谓“情有独钟”,用他的话来说,那叫:“种树吃树凭树过,儿媳妇都靠树娶过。”他还说:“要不是有这些树,我这五个儿子中说不定还有打光棍的呢……”
    达拉特旗的林业发展史是一部推进林业沙产业崛起的奋斗史。
    多年来,达拉特旗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不以绿色划句号,依托生态建设所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防沙治沙,以工业化的思维调整林沙产业结构,按照“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基本思路,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不动摇,一手抓林业资源开发利用不放松,全力拓展农牧民增收空间,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探索兴林惠民之路。
    近年来,旗林业部门借助国家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积极扶持林沙产业发展。优先协助林沙产业企业建立各类饲料林,原料林,商品林,药品基地;优先帮助开展生态旅游企业完善优美环境建设。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组合,走生态建设产业化的道路,依托灌木资源优势,明确林沙产业“五化,三品”的总体思路,初步形成了以人造板、饲料、饮食品、药品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
    到目前,全旗沙棘、沙柳和柠条种植总面积达150万亩,建成麻黄基地1万亩,年均产量0.75万吨,不仅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原料问题,同时大大增加了国土绿化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先后建成明禾集团、邦成农业开发公司、东达集团林板一体化项目、万通农牧业科技示范园立源种苗繁育公司等依托林草资源,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科技开发能力、辐射带动能力的林沙企业12家,带动农牧户9000户,提供就业岗位近4000个。建成恩格贝、响沙湾、银肯敖包、秦直道、昭君坟、汉代古墓群、释尼召等生态旅游景点10多处。2013年,全旗从事生态旅游业的响沙湾旅游区和恩格贝旅游区利用丰富的林沙资源,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亿多元,带动当地农牧户440户,人均增收2000元。
    鉴于全旗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体系,达拉特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三区”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当初,部分农牧民对禁牧休牧轮牧等政策视若无睹,允许饲养的牲畜肆意啃食树木,尤其是对新造林地内的林木,每年因牲畜啃食造成的林木枯死数量不容忽视,影响了全旗生态建设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根据这种情况,达拉特旗在项目安排上,重点向这些地区倾斜,让当地农牧民成为造林的重要主体,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不仅避免了偷牧现象的出现,而且还发展了林瓜、林粮、林蔬、林蜂、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既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也实现了农牧民增收,大地增绿的“双赢”局面。
    生态建设既要遵循自然法则,也要遵循价值规律。贫穷是最大的污染源,只有找到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走生态经济型的区域发展之路,消除了贫困,生态自身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张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