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达蒙古王:将绿色和公益进行到底

发布时间:2008-06-29

字体:

返回

转自内蒙古日报 http://szb.northnews.cn/nmgrb/html/2008-06/29/content_102808.htm

  东达扶贫新村獭兔养殖户在喂养獭兔。 

 

  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总裁赵永明(左一)向来宾介绍东达扶贫新村。

  东达蒙古王沙柳基地一隅

  赵永亮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16届会议上作报告。

  赵永亮与代表钱学森前来参加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年会的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右)在会议上。

  赵永亮(左二)和他的大儿子赵智强(右一)、大儿媳马忻(右二)、二儿子赵智慧(左一)、二儿媳欧璐(右三)一起看望他们救助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赵永亮(左二)到四川地震灾区看望灾民。

  初具规模的东达扶贫新村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积极奉献爱心、全力救助灾民的时候,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11000余名员工的心时时牵挂着地震灾区。集团干部员工积极行动起来,在很短的时间里,自发捐献了32万元救灾款。另外经反复斟酌,东达蒙古王集团决定往“东达扶贫新村”迁移300户地震灾民,由集团为每户灾民无偿提供18万元的生活和生产设施,让灾民在东达扶贫新村通过养殖獭兔来恢复生活和生产。
  5月19日,东达蒙古王集团正式启动了“安置四川震区灾民创业工程”。得知这一消息,央视网于5月22日下午邀请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做客《大灾献大爱、患难见真情——讲述你的爱心故事》系列访谈节目,向网友介绍慈善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6月8日,东达蒙古王集团会同内蒙古工商联有关领导共同组成洽谈小组赶赴四川。在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工商联组织协调下,洽谈小组与受灾较严重的青川县、北川县及平武县政府领导进行协商,并签定了安置300户地震灾民协议书。协议指出:东达蒙古王集团负责将每县100户,共计300户受灾群众整体安置到“东达扶贫新村”生存发展,让灾民通过养殖獭兔恢复生活和生产,同时为灾民提供300套崭新的住宅、基本生活设施、300间兔舍、配套的养兔设施和种兔,并无偿提供獭兔养殖技术服务,保证每户年收入5万元。为此,东达蒙古王集团将一次性投入5400万元,每户灾民直接受益的生活生产设施价值18万元。
  洽谈小组还深入灾区,到内蒙古对口援助的大邑县进行考察。在了解当地灾情也很严重后,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当即表示在原定安置300户地震灾民的基础上,另外为大邑县安置受灾群众100户,追加投资1800万元。
  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成明说,现在四川省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安置灾民,如何让失去岗位和生活来源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上岗和找到生活来源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地震,40万人失去岗位,120万农业劳动者失去生活来源,如果说抢险救灾期间的第一任务是挽救生命的话,那么恢复生产期间解决就业问题就突显重要。东达蒙古王集团安置受灾群众创业发展是不同于捐款捐物的救灾创新思路,让农民在产业链上劳动致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符合实际,意义深远,各县要积极配合项目的落实,尽早让灾民得到妥善的安置。
  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地震确确实实是一次国难,有那么多的同胞无家可归。我们作为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理所当然有责任奉献爱心,为国分忧。大震之后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自救怎么办?这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所以我们想在救灾方面创新思路,多做些事情。让400户受灾群众到“东达扶贫新村”创业发展,我们要保证他们能安置进来,稳得住,富起来。我们要让民族友谊在这个平台上体现出来,同时实实在在地为国家、政府和老百姓分忧解难。
  发展沙产业
  恢复生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2008年5月5日至16日,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参加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16届会议。在两周的会议期间,与会各国代表主要就农业、农村发展、土地、干旱和荒漠化,以及非洲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国非政府代表团共有12人,其中绝大部分是从事农业、畜牧业以及沙漠治理的民营企业家。东达蒙古王集团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单位,在世界的平台展示自己,赵永亮在会议上做了大会报告。在报告中,赵永亮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东达蒙古王集团在发展沙产业、恢复生态、治理沙漠、建设生态文明等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赵永亮在联合国大会报告中指出,土地沙漠化是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中国八大沙漠中有五大沙漠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沙化面积达4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恶劣,沙大、风多、降雨量少。治理沙漠,开发沙漠,已成为西部沙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重大、最现实的问题。早在1984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就提出创建知识密集型农业的沙产业理论,并预言这将成为中国21世纪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我们在钱学森林、沙、草产业理论的指导下,遵循生态自然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打破传统的治沙观念和模式,走出了一条综合治理、科学开发沙漠的新路。这就是发展沙产业,种植沙柳,这是治理沙害的最好办法。目前,我们着力打造6000平方公里生态自然恢复区,将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树立成功的样板和示范基地。
  与会代表通过同声翻译听取了赵永亮的精彩演讲,他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会后,很多国家的代表都希望有机会能到中国来,切身感受东达蒙古王发展沙产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回顾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治理,尤其是西部地区生态治理的坎坷经历,赵永亮总结为“五十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六十年代乱砍乱伐乱开荒,七十年代是沙进人退无躲藏,八十年代是人沙对峙互不让,九十年代是人进沙退变模样,21世纪东达蒙古王在产业链上作了大文章。”
  东达蒙古王集团把企业的沙产业工作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汇报后,钱老亲笔署名回信:“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正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沙、草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部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这是钱老一生中给唯一的一个企业和企业家回信,让人深受鼓舞、倍感亲切。
  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亲切看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高度肯定了钱老的沙产业理论。胡锦涛对钱学森说:“前不久,我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去考察,发现那个地方,这些年,沙产业发展得很好,钱老,您的那个设想,现在已经变成现实了。”总书记对内蒙古沙产业实践的高度赞誉给了赵永亮和东达蒙古王集团巨大的鼓舞和动力。
  沙柳是内蒙古沙区的当家树种和乡土树种,抗风沙、高抗逆、耐干旱,被誉为“防风固沙先锋植物”,平茬复壮是唯一科学的抚育管理方式,平茬后,萌孽更新,单株增加8倍,是防风固沙的首选植物。但过去只作为薪材及简单的生产利用,效益低下,农牧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导致沙柳自然枯死,沙柳越来越少。东达蒙古王集团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沙柳85%的木质是纤维,可用来做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箱板纸原料,其余15%富含高蛋白的细枝嫩条则是牛羊兔的最佳饲料。我国高级包装纸每年缺口400万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潜力巨大。利用沙柳细枝嫩条发展养殖业,前景和经济效益更难以估量。
  1998年,东达蒙古王集团收购了因环保不符合要求等原因破产、倒闭的原达拉特旗造纸厂,实施了年产50万吨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项目,为年产近100万吨的沙柳找到了出路。开辟了沙柳的工业用途。目前,一期年产10万吨高强瓦楞纸工程已投入运行,使“次小薪材”的沙柳变废为宝。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变生态链为产业链,农牧民按订单种植有了新的收入,用经济杠杆撬动他们种植沙柳的积极性,变“要我种”为“我要种”,沙柳种植面积成倍增加。
  东达蒙古王集团的沙柳产业化环保扶贫生态建设项目,被国家经贸委定为“双高一优”技改重点项目,被内蒙古自治区列入“双百万京(津)北绿色屏障工程”。在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项目贷款的支持下,东达蒙古王集团近几年在库布其沙漠周边种植沙柳350万亩,辐射库布其沙漠周边地区1200万亩,绿化面积达到1万平方公里,使当地生态植被覆盖率由十几年前的30%达到今天的85%。
  东达蒙古王集团以造纸业为龙头的林沙草三业互补结合,通过产业拉动帮助农牧民迅速脱贫致富。带动发展了70个养殖区,养殖5万头肉奶牛和25万只舍饲绒山羊,带动鄂尔多斯市2个旗、20个乡镇、12万农牧民人均增收2800元。
  建设扶贫新村
  救助贫困 促进人与人和谐
  “春天满满种了一坡,秋天收割了一车,打了一笸箩,蒸了一锅,吃了一顿,剩的不多”。这是赵永亮对达拉特旗梁外地区老百姓生活状况的形象描述。这里的老百姓长期固守着已不适宜生存发展的贫瘠土地,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生存条件异常艰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家乡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在沙柳产业化开发扶贫取得大范围成功的基础上,东达蒙古王集团按照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依照“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的总体思路,实施了东达扶贫新村建设项目。
  “东达扶贫新村”地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南部的风水梁,它是梁外山区与沿滩平原的结合部。经过论证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獭兔养殖,适合开发扶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村的建设以大型集镇规划为总体布局,以五大园区为支撑点形成产业链,这可以让在此发展的居民在产业链上谋生存,求发展,使他们由农牧民转变为产业工人,真正得到实惠。实现移进来,稳得住,富起来,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按照规划,东达蒙古王集团将投入10亿元资金,融入社会资金30亿元建设“东达扶贫新村”,占地12平方公里,可容纳4-6万人生存发展。东达新村地势高而平坦,通风干燥,养殖獭兔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此新农村将其确定为规模养殖基地,规划2500户獭兔养殖户,年产商品兔500万只,以小兔子培殖大产业,全力打造中国獭兔业的航空母舰。目前,集团已经投资3亿多元,完成了水、电、路、讯等部分基础设施的配套,18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场所,以及养殖户的生产生活设施。已入住养殖户560户,每户年出栏商品兔1500-2000只,每只獭兔纯利润30-40元,每户年收入在5-8万元。现在公司为养殖户提供五保,即保设施、保种兔、保饲料、保防疫、保回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新村还以大物流、大运输、大服务,特色种养殖,加工工业,公共设施,文化旅游五大园区为产业支撑,力争打造成为中国西部第一村。建成后的新村将把周边分散居住的农牧民全部从生态恶化区转移到新村,打造60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消除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因素,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地政府投入大量扶贫资金,农民却依然无法改善生存条件的问题,给生态恶化区自然恢复生态的机会。
  此外,东达蒙古王集团在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彻底创新扶贫方式,对农牧民的帮助由“输血型”变为“造血型”,不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变生态链为产业链,主动组织生产销售,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把农牧民的利益看成是企业的利益,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成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中坚力量。依托鄂尔多斯煤炭外运大通道的优势,规划建设现代化大型物流区,提供综合服务,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服务功能,为新村移民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拓宽收入来源,为他们发家致富提供有力的保证和优良的环境。利用当地农产品丰富的优势,围绕獭兔养殖,发展粮食饲料加工,服装加工、肉联加工、生物制药,沼气发电和有机肥料生产,由此连接起绿色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为新村产业化工业园区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发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当地恢宏的民族文化优势,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浓重的乡土文化,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文化项目,建设大旅游,大文化。
  2007年3月26日,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胡德平陪同日本朋友实地考察了“东达扶贫新村”,并欣然接受邀请,担任了新村的名誉村长。2007年10月27日,自治区领导到新村视察,对赵永亮自掏腰包建设新村的公益行为给予了热情鼓励和高度评价。2007年11月,青海省省长宋秀岩参观新村后非常感动,她称赞新村在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恢复生态平衡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履行社会责任
  构筑“公益长城”
  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东达蒙古王集团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履行社会责任、构筑“公益长城”的思想作为共同的美好梦想,打造可持续化发展的东达蒙古王集团,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举。
  1996年,东达蒙古王集团为三江洪水泛滥受灾区捐献200多万元的财物;2003年,捐献200多万元支持抗击非典工作;2006年,由自治区民政厅批准注册,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了“内蒙古东达蒙古王救助农村牧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促进会”。东达蒙古王集团每年出资60万元,滚动发展,医院减免一定费用,兄弟企业共献爱心,目前已对68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实施手术治疗;2008年1月,南方发生罕见的雪灾,东达蒙古王集团捐献款物共计318万元;目前东达蒙古王集团又投资7200万元,安置400户四川震区受灾群众到东达扶贫新村创业发展。
  另外,东达蒙古王集团投资3亿多元建设的350万亩沙柳基地、70个奶牛养殖园和25万只舍饲绒山羊基地项目,共带动鄂尔多斯市3个旗20多个乡镇近12万农牧民致富,人均增收2800多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利用“经济杠杆、拉通联动、反弹琵琶”,实现了“恢复沙区生态、发展沙区生产、提高沙区人民生活”的“三生”效果和“沙漠增绿、沙柳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 的“五增”目标以及“上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四个一”的发展方向。目前东达蒙古王集团在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已达6亿多元。
  在2007年赵永亮董事长荣获中央电视台社会公益提名奖的颁奖晚会上,赵永亮曾动情地说,“先富帮后富,和谐共致富”。他表示,发展沙产业,恢复生态,播种绿色,这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公益事业。建设生态移民扶贫新村,救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助地震灾民,这是扶危济困,促进人与人和谐的公益事业。东达蒙古王不但要积极承担责任,做绿色和公益的先行者,而且要面向未来,把绿色和公益进行到底。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救灾工作,决定投入7200万元资金,把400户地震灾民接到“东达扶贫新村”恢复生产和生活,这种创新的赈灾义举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十多年来,东达蒙古王集团把别人可做可不做的公益事业当作责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地去做。在库布其沙漠,他们发展沙产业,投资3亿元种植350万亩沙柳,辐射库布其沙漠周边地区1200万亩,绿化面积达到1万多平方公里。在鄂尔多斯风水梁,他们投入巨资建设“东达扶贫新村”,已有560多户居民在新村脱贫致富。新村规划占地12平方公里,投入扶贫资金10亿元,工业项目投资30亿元,最终将成为可容纳4-6万人生产生活的“中国西部第一村”。东达蒙古王集团带领“爱心团队”扶危济困,积极救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迄今已帮助68名患儿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