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内蒙古防沙治沙效显著内蒙古防沙治沙成效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0-07-17

字体:

返回
    7月15日,内蒙古防沙治沙成效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李阔通报了全区防沙治沙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系统、深入、扎实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和防沙治沙,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取得了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双减少”、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的骄人成绩。
 
 
    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生态保护建设高度重视,指出要“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为内蒙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加强生态保护和推进防沙治沙的行动指南。全区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和防沙治沙,在祖国北疆构筑万里绿色长城,走出了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保持“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实践中,也形成了风水梁沙产业创新精准扶贫等一批防沙治沙的成功模式,库布其沙漠治理受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他在贺信中指出,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
 
 
    内蒙古防沙治沙取得今天的成绩,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出发系统部署推进防沙治沙。自治区党委、政府陆续出台多项重要政策文件和规划,对防沙治沙作出系统部署,有效推动了内蒙古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和法治保障作用,推动防沙治沙走上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自治区把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保护建设和防沙治沙,并从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完善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防沙治沙,同时,将防沙治沙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是以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为龙头,调动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防沙治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2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位。2019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1%;森林面积3.92亿亩、森林蓄积量15.27亿立方米,分别增加1905万亩和1.82亿立方米;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0多万亩;同时,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充分调动企业力量,推动防沙治沙主体由国家和集体为主向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转变。经过综合治理,区内四大沙漠相对稳定,四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部分地区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四是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模式,不断提高防沙治沙的质量和效益。自治区始终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鼓励和支持遵循自然规律下的科技创新,总结和推广实用的技术模式,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经验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为提高防沙治沙成效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走市场化、产业化防沙治沙的路子。大力推动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种植业由粗放式耕作向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转变,推动农牧民向优势地区集聚、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恢复生态与发展经济的良性互动。在防沙治沙工作中,树立市场化、产业化思维,切实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利用沙漠地区蕴含的独特自然资源和治理过程形成的丰富林草资源,培育发展了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沙柳林板一体化、沙区特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沙漠景观旅游、节水灌溉和风能太阳能利用等多种类型沙产业。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进程,不仅加快了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还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逆向拉动防沙治沙,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人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积极推广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打造了东达蒙古王集团等14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64家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逆向拉动了防沙治沙,增强了防沙治沙的持续发展能力。2019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到556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1080元。生态保护建设带动直接和间接从事特色生态产业的农牧民超3万人,人均年收入3-5万元。沙产业的发展让农牧民成为防沙治沙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沙漠增绿、农牧民致富的发展道路。
 
 
    六是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为世界荒漠化防治事业奉献力量。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经验”,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与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为世界荒漠化防治事业分享了成果和经验。
 
 
    内蒙古的发展进步史,也是一部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的历史。多年来,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为黄沙之地增添绿色,为脆弱生态筑就屏障,也涌现出一大批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有王果香、殷玉珍等为代表的先进人物;有东达蒙古王集团、伊泰集团、亿利集团等为代表的致力于防沙治沙的民营经济组织先进典型,他们都为内蒙古推进防沙治沙和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榜样、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70多年的防沙治沙成绩令世人瞩目,但防沙治沙依然任重而道远。今后,全区上下将继续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