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特旗采风记

发布时间:2019-11-05

字体:

返回
    “天阴下雨毛朝外,娶不上老婆到梁外”。这是二十世纪流传在伊克昭盟及巴彦淖尔盟的俗语。伊克昭盟即现在鄂尔多斯市,梁外就是范指地区。
    俗语里描写的,就是当年的梁外,美丽漂亮的女子为了生存无奈远嫁他乡的情景,外地的人到了梁外“揣个山药打伙计”,轻而易举就把当地的女子娶走了。
    当年的梁外,满眼黄沙漫漫大漠,老百姓形象地形容就是没毛沙滩,即不长庄稼的不毛之地。老百姓普遍穿着是白茬子羊皮袄,所以,称之为“天阴下雨毛朝外”。
    “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这一恢宏大气、惊世骇俗的广告语,带着她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传遍了世界各地。它不仅打响了一个羊绒产品称霸全球的世界品牌,而且真正让鄂尔多斯市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同时,也定格了一座城市的命名。她给鄂尔多斯市带来了福音,让所有的鄂尔多斯的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她给鄂尔多斯市人带来了时来运转的好日子。
    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成为内蒙古的巨大引擎,财政收入占全区收入的40%,在呼、包、鄂金三角有其辉煌的一面,不可小觑。
    有幸随内蒙古大学第九期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赴鄂尔多斯市北大门的达拉特旗进行采风创作,深感荣幸,让我耳闻目睹了达拉特旗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面发展的芳容。
    达拉特旗,一个人口三十多万人的工农牧业旗,高楼林立,商业大厦鳞次栉比,都在凸显着该旗的外在门面,彰显着一个地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生活状态,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展示着达拉特旗前世今生的发展轨迹。
    雄踞达拉特旗民营企业榜首的东达蒙古王集团公司创始人赵永亮,在幼年时,居于库布其沙漠东端腹地的父母生活艰难难以为继,连基本的照明问题都解决不了,家家户户点的都是煤油灯,所以,他的父母就给大儿子起名赵永亮,二儿子起名赵永明,就是,希望生活以及照明能够明亮起来。
    父母朴实的点灯不用油的愿望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都难以实现,就在赵永亮人生终身大事的结婚喜宴上都难以做到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成为赵永亮人生的一道硬伤,让他刻骨铭心,没齿难忘。同时,也埋下了他睡狮猛醒的火种。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成为刻在当年伊克昭盟人身上一道耻辱的印记,时刻警醒。贫穷落后就难逃,梁外美丽漂亮的女子远嫁他乡不知是喜是忧的命运,这也成为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了梁外人特别是梁外有担当、有责任的男人身上。他们知耻而后勇,开始了宛如拓荒似的奋战,以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的精神改造穷乡僻壤一穷二白的面貌。
    “赵永亮,赵永亮,走到哪里哪里亮!”从这种点灯靠煤油的蛮荒岁月,过渡到东达蒙古王雄踞沙漠腹地蓬勃发展,企业发展的足迹已经跨越到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四川、兴安盟等多个地区。以刨花板、獭兔、鲜食玉米、种鹅为主导的四架富民马车正在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配套、专业化管理、系统化分割、现代化加工、资本化运作的六轮驱动模式快速运转,沙漠之城风水梁已吸引来自全国12个省区的养殖户和周边10多个村的种植户实现增收致富。赵永亮 “沙产业不以绿色画句号”的生态理念有效实现了生态+种植+养殖+有机+旅游+扶贫的“六+”战略,成功带动了周边10多万农牧民持久稳定增收。
    东达蒙古王公司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和赖以生存的一方水土,没有忘记一个赤子的情怀与己任。“位卑未敢忘国犹”,十几年来,他们治理沙漠30万亩,改造沙化土地100万亩,绿化沙漠300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百姓近10万增收致富,上缴利税40多亿元,解决下岗再就业5000多名,间接解决1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与此同时,身为贫家子弟出身的赵永亮不忘扶危济困,开展公益活动,近十几年来,,每年投入60多万元,累计挽救了260多名先天性心脏病患病儿童。面对各种荣誉的纷至沓来,面对各级领导接见的接踵而至,一张张泛黄的奖状、证书,记录着他的人生履历、不懈追求与奋斗的足迹,赵永亮,一个农民儿子的初心不改,使命牢记。
    他是农民的儿子,就要报答这片黄天厚土。从2005年开始到2019年,共投资60多亿元用于他的家乡“风干圪梁”发展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为风干圪梁建起了屠宰厂、饲料厂、獭兔加工等30多个项目,特别是家乡的1万多名农牧民发展獭兔养殖,实现稳定脱贫。为家乡改善民生,建起了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移民小区等民生事业。将过去风干圪梁“春天种一坡,秋天收一车,场院打了一笸箩,回家煮了一锅,吃了一顿,就剩得不多”彻底扔到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风干圪梁已经风干成了人们遥远的记忆去咀嚼、去回忆,成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忆苦思甜去回味。回味那让风干圪梁人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将风干圪梁开除了球籍,摇身一变成了“风水梁镇”,寓意风水宝地能给这里的百姓带来顺风顺水的好运。
    远山正瑛,一个日本人,一个不是为了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的人,而是把全球的治理沙漠当成全人类的事,不分地域、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球治理沙漠,绿化生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不让人类的最后一点水变成眼泪,为全球的生态环境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还把自己的亲人都“蛊惑”到了恩格贝治理沙漠,国家领导人评价他是“绿色的使者”,恩格贝人为他树碑立传纪念,他把人类的事业放在了心上,人民把他记在了心中,恩格贝人为他树碑立传实至名归。
    远山正瑛,在人们心中已不仅仅是“绿色的使者”,而且是人类绿色精神的象征,恩格贝是人类改造沙漠、治理生态在二十世纪掀起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昭示着人类面对地球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主人,每个人都是赤子,为她增绿添彩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天职。恩格贝的成功治理,为全球治理沙漠树立了典范,走出了一条全球都可以尝试的治沙成功之路。
    恩格贝的一堵墙上镌刻着一个个绿色使者的名字,有来自日本等国外的朋友,也有来自祖国各地的绿色使者,他们视呵护地球家园就是呵护人类的未来的高度和自觉,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也无论男女老少种植绿色。我们文研班去采风的时候,正好赶上了世界各地不同肤色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留学生,这些青少年向世界各地传递着恩格贝的传奇,向世界各地讲述着沙漠死亡之海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讲述着人类战胜自然一切皆有可能的神话。
    科学家钱学森研制的原子弹壮了国威、军威,没有原子弹和有原子弹而不首先使用原子弹是检验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标志。祖国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使中国人从此可以挺直腰杆说话。至此,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在国人的心里深深扎根,被人民所尊敬与爱戴是由衷的心声。
    钱老的晚年,对沙漠的研究情有独钟,提出了产业化治理沙漠、发展沙产业的重要论断,对鄂尔多斯的沙漠治理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关切,将维护这颗星球和治理这颗星球做到了极致,钱老不愧为是地球家园的好儿子。
库布齐沙漠占达拉特旗总面积35%,达拉特旗在这个蒙语意为“弓上的弦”的沙漠里建设光伏应用发电,领跑库布齐沙漠变害为利,有效治理沙漠20万亩,总投资150亿元,一期、二期共计100万千瓦项目,2020年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建成的骏马光伏发电厂堪称世界最大的光伏发电厂。昔日有着全国第七大沙漠之称的库布齐沙漠,曾经面目狰狞的黄沙漫漫,变成了为民造福的可再生资源,达拉特人将沙产业发展的游刃有余。
    今天的梁外,美丽漂亮的女子不再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远嫁他乡,今天在鄂尔多斯境内寻找沙漠,犹如当年梁外寻找绿地一样的罕见,相同的是,都是被当做稀罕物留存在生活里、视野里去欣赏、去描摹,尤物一般存在于人们的视线里去把玩。今天的鄂尔多斯,今非昔比,让世人刮目相看,对这样的窈窕淑女,爱之深切,记之深刻。
    “上房瞭一瞭,瞭见一个王爱召……”,但昔日的王爱召早已在破四旧的硝烟里烟消云散,被尘封在人们的记忆里去追忆。人们所能瞭见的只是昔日王爱召的残垣断壁,佛家的梵音难觅踪迹,香火的缭绕海市蜃楼般在善男信女的记忆里忽隐忽现,成为一道伤疤铭刻在对曾经香火缭绕的王爱召顶礼膜拜的虔诚信徒的信仰里。他们左右不了事态的发展,但却谨记佛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一个忠实的信徒在心里默念着佛家的慈悲为怀。
    东达蒙古王企业,顺应善男信女的虔诚信仰,在企业发展蒸蒸日上之时,投资10亿元人民币,重塑王爱召往日的风采,“上放瞭一瞭,就能瞭见王爱召”,了却佛家信徒失落飘散无处寻觅的家园……

作者简介:
    李德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国家公务员,大学文化程度。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发表在《内蒙古日报》《巴彦淖尔日报》《黄河晚报》《草原文艺评论》《绿色旅游》《河套文学》《河套艺术》等报刊杂志上,《怀念母亲》2009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妇联举办的“草原母亲”征文优秀奖;《高阙塞抒怀》获得巴彦淖尔日报社举办的建国六十周年优秀征文奖。二〇一五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感受秋雨》。二〇一五年、二〇一六年两次选派参加全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家挂联体验生活活动,挂联期间采写创作完成反映河套地区兴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开挖总干渠、开挖疏通总排干三大工程的长篇纪实文学《河套脊梁》出版发行。《河套脊梁》2018年获得内蒙古第五届职工文学创作三等奖。2019年参加内蒙古大学第九期文学创作高级研究班学习,2019年6月参加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期民族文学创作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