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沙草产业成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发力点年产值近400亿元

发布时间:2019-08-13

字体:

返回

     内蒙古沙草产业成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发力点 年产值近400亿元
    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由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组织拍摄的大型专题纪录片《绿水青山沙草行》之《绿美霍林郭勒》,于8月8日在霍林郭勒市开机。记者从开机仪式上获悉,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发展,目前,沙产业已成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发力点,全区沙草产业年产值近400亿元,超千万亩沙漠变成有一定经济产出的可利用地,其中1万多亩已变成种植玉米的“吨粮田”。


    据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张卫东介绍,1984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沙产业就是充分利用沙漠戈壁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生产技术,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并预言“农、林、沙、草、海”5大产业将在21世纪掀起第六次产业革命。

    1991年,全国沙产业会议召开后,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开展了发展沙产业的积极探索。2002年,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成立。自2006年起,内蒙古自治区连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鼓励沙产业发展的内容,并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进行专门阐述,明确林、沙、草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沙产业是自治区实施生态优先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此后,内蒙古沙产业发展也由过去的民间零星探索,上升到政府鼓励引导、行业协会积极推广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内蒙古共有东达蒙古王、内蒙古苁蓉集团、内蒙古宇航人高技术公司等近200家企业积极发展沙产业,在沙漠中种植的植物涉及沙柳、杨柴、甘草、文冠果等近40种兼具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植物,使1000多万亩沙漠变成了可利用、有一定经济产出的土地,全区沙草产业的年产值也接近400亿元。随着规模化探索实践的逐渐深入,内蒙古也完善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形成了可持续、市场化、长链条、无废弃的沙产业发展模式。

    其中,东达蒙古王集团探索出了在沙漠中种植沙柳、柳枝加工高密度板材、锯沫用做生产菌类的基质、基质废料生产饲料、柳叶和饲料养殖塔兔、塔兔粪便返回沙漠造地的闭路循环沙产业发展模式,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的同时,还实现了沙漠增绿、资源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政府增税、碳汇增量,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美丽与发展双赢之路。

    为了全面宣传全区沙草产业发展成果,推广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在报经自治区党委宣传批准后,于今年初启动了《绿水青山沙草行》专题片的拍摄工作。其中,反映东达蒙古王集团“三效六增”经验的专题片--《沙产业不以绿色划句号》,重点聚焦沙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已于今年1月30日在内蒙古电视台播出,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本次开机的《绿美霍林郭勒》将聚焦霍林郭勒草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预计将于国庆节前后在内蒙古电视台播出。

图文来源于:鱼眼看矿业